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1篇
  免费   357篇
  国内免费   1223篇
测绘学   48篇
大气科学   166篇
地球物理   249篇
地质学   563篇
海洋学   2272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423篇
自然地理   95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191篇
  2021年   275篇
  2020年   273篇
  2019年   186篇
  2018年   138篇
  2017年   143篇
  2016年   148篇
  2015年   173篇
  2014年   240篇
  2013年   295篇
  2012年   385篇
  2011年   392篇
  2010年   222篇
  2009年   298篇
  2008年   148篇
  2007年   145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区是全新世高海平面时期以来形成的重要地貌单元,其包含了高分辨率沉积环境与气候变化信息,对该地区现代沉积环境及其影响条件的分析,将有助于长时间尺度古记录识别与反演。孢粉是研究植被和气候环境的重要代用指标,通过对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区远端海域15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孢粉分析,揭示了孢粉特征的分布规律,并探讨了其影响因素和传播机制。结果显示:研究区内共鉴定出93个孢粉类型,其中木本植物花粉47个,草本植物花粉28个,蕨类植物孢子12个,藻类孢子6个。松属花粉含量占有绝对优势,其次为禾本科;研究区孢粉浓度呈现近岸浓度高,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而降低的整体规律。进一步研究表明,各孢粉类型的分布和传播机制不同,主要是受邻岸植被和水流作用影响。松属花粉在近岸区域呈现高浓度分布,可能是受季风和水流强度的共同影响;栎属、草本植物花粉的传播都和洋流有关;蕨类孢子仅仅出现一个高值区,可能是海底地形和海流相互作用的结果。孢粉指示的现代沉积环境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泥质区沉积记录识别与古环境重建。  相似文献   
82.
渤海湾盆地是在中生代华北克拉通破坏基础上,经由新生代深埋形成的叠合盆地,遭受了多期不同性质构造叠加改造。渤海海域油气资源的勘探逐步走向深层,深部潜山油气藏成为重要的勘探目标。本文以石臼坨东428潜山构造(以下简称428构造)为例,探索渤海湾盆地潜山的形成和构造演化。基于前人对渤海湾盆地内构造和储层特征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地震剖面的精确解析,结合相干切片和其他地质资料,系统研究428构造各个阶段的变形特征,特别是对428构造的断裂特征进行了平面和剖面上的解析与断裂组合分析。结果发现:428构造东、西侧现今差异主要是由一条斜跨该构造的NEE向断裂导致的,对比邻区野外应变测量分析,识别出五期构造应力场,分别对应于印支期、燕山期和喜山期的各阶段应力场变化,并结合428构造及其周缘残留地层等方面的证据,进而认为428构造经历了中生代印支期-燕山早期逆冲、燕山中-晚期伸展、燕山末期挤压及新生代右行右阶的走滑-拉分构造叠加的多期复合构造模式。  相似文献   
83.
珠江口盆地阳江东凹形成于古近纪裂陷期,广泛发育烃源岩的富存层段——文昌组、恩平组,具有陆相断陷盆地沉积以及构造控制下多幕演化的特征。沉积环境演变以及构造-沉积的耦合作用是陆相断陷盆地的重要研究方向,认识其动态过程可为烃源岩识别和油气评价建立基础。本文从三维地震资料、钻井资料入手,通过地震反射特征和井震联合分析,划分了研究区的层序地层格架,识别出文昌组、恩平组的地震相类型。根据地震相类型和岩性资料,认为裂陷期文昌组、恩平组发育7种沉积相,洼陷中心发育半深湖相、滨浅湖相、湖底扇相,洼陷边缘在不同时期因构造、物源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发育扇三角洲相、辫状河三角洲相、近岸水下扇相、滩坝相,构成完整的沉积体系。沉积期间,构造活动尤其是控洼断裂的活动对沉积产生重要的影响,总体分为初始裂陷阶段、强烈裂陷阶段、裂陷萎缩阶段三个阶段的演化,由此,阳江东凹为该三个阶段演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84.
阳江东凹是近年来珠江口盆地(东部)的热点探区,过去四十余年受限于钻井数量与地震资料品质和覆盖范围,缺少对古近系的研究。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走向深层古近系是珠江口盆地油气勘探的必然趋势。本文在覆盖全区的高品质三维地震资料基础上,结合新近钻井和测井资料,系统解剖阳江东凹的构造特征及其对沉积充填的控制,并探讨古近系的勘探潜力。阳江东凹发育5个次级洼陷,古近纪控洼断裂频繁转换,断裂活动、岩浆底侵导致的隆升差异性控制了各次洼三级层序的展布、厚度和沉积充填。东部恩平20洼、恩平21西洼和恩平21东洼控洼断裂活动强度整体较强,文昌组以半深湖相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为主,烃源条件和储盖组合良好,特别是恩平21东洼的缓坡带,是阳江东凹古近系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85.
珠江口盆地的成盆机制和构造演化过程探讨是该地区烃源岩研究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大家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以阳江东凹为例,通过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从整体上确定了研究区走滑断裂的发育特征和展布框架,明确了区域构造运动与走滑断裂的成因联系;并将整体划分成局部,聚焦于阳江东凹古近纪盆地构造演化阶段逐步分解与精细检验,对珠江口盆地的成盆机制、发育过程和演化模式进行分阶段解剖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的构造演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文三段沉积期NW-SE向伸展,文二段沉积期南北向区域拉张作用下NE走向断裂右行右阶走滑拉分和文一段-恩平组沉积期NWW向走滑断裂左行左阶拉分。由于三个阶段受到不同的区域构造运动影响,各阶段盆地的打开方式和断裂的分布特征具有一定差异。同时,不同时期的构造演化过程与同时期区域构造应力场的转变一一对应,控制了沉积-沉降中心的分布,据此本文提出珠江口盆地的裂解模式是多期走滑构造控制的"叠合型"拉分盆地的新认识,研究区整体表现为三期构造叠合型盆地,盆地的构造叠合机制与洼陷的生烃排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6.
尼洋河流域是雅鲁藏布江第四大支流,受冰川、积雪和冻土影响,水循环关系极其复杂。为深入研究该区域内的水文循环过程,本文在寒区水循环模型(WEP-COR)的基础上,针对青藏高原气候和地质特点,构建了耦合“积雪-土壤-砂砾石层”连续体和“积雪-冰川”水热过程模拟的青藏高原分布式水循环模型(WEP-QTP)。在尼洋河流域通过对2013—2016年的流量过程模拟发现,工布江达和泥曲站的逐月流量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分别达到0.810和0.752,比改进前的0.430和0.095有明显提升;以2015年为例,对比WEP-COR和WEP-QTP模型发现,WEP-QTP模型在汛期特别是主汛前(冻土融化期)模拟的流量过程不会出现较大的波动,模拟得到的逐日流量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相比WEP-COR从-0.67提高到0.54。模型增强了地下水含水层的调节作用,使得流量过程更加平稳且接近实测,研究结果表明,WEP-QTP模型适用于青藏高原的水文模拟。  相似文献   
87.
波致瞬态液化渗流导致海床内细粒沉积物向海水中运移,这一过程对海底沉积物再悬浮的贡献率不容忽视,但是贡献率的准确估计和预测比较困难。本研究将黄河水下三角洲的观测数据(包括水深、有效波高、有效波周期、实验舱内悬沙浓度、实验舱外悬沙浓度)作为模型输入数据集,基于长短时记忆循环神经网络建立了瞬态液化对再悬浮贡献率的深度学习预测模型。为了客观评价模型的性能,以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均方根误差和平均平方误差-标准偏差为评判标准,将该深度学习模型与其他预测模型(支持向量回归模型、人工神经网络)的预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基于长短时记忆循环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模型对3.5d以内的瞬态泵送再悬浮贡献率预测误差最小,其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均方根误差和平均平方误差-标准偏差分别为5.87%、1.6730、0.1574。因此,该模型可以有效地减少机器学习方法在连续预测中产生的误差叠加问题。  相似文献   
88.
Kou  Hai-lei  Liu  Jia-hui  Guo  Wei  Hua  Su-dong  Pan  Yu-tao 《Acta Geotechnica》2021,16(11):3555-3572
Acta Geotechnica - In this paper, the strength, ductility and microstructure behavior of cement-treated silt with polypropylene fiber was studied by a host of experimental studies. The influence of...  相似文献   
89.
2019年3月,利用相干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首次在辽东湾西部绥中地区进行了风廓线测量试验。根据研究区域海岸线走向采用风向的十六分位法定义局地海风和陆风,分析和提取海陆风特征验证了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在春季季风间断期间观测海陆风的可行性,并计算和分析了大气边界层湍流能量的变化以及回流水平变化等特性。结果表明:1)绥中地区春季存在明显的海陆风环流特征,测风激光雷达观测海陆风出现的时间与地面自动气象站观测的数据较为一致,符合海陆风日的定义。2)海陆风日发生时,水平局地回流指数(RF)较小,1.2 km以下的RF值小于0.5,使得污染物循环累积,较易形成雾霾天气;但是海风时大气边界层的高度可达1 km以上,有利于低层大气污染物向高层扩散,减轻低层大气污染。研究结果为该地边界层参数化方案的设计和污染的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0.
利用2000—2016年的县域台风灾害历史灾情数据,选取受灾人数、死亡人数、倒损房屋数、农作物受灾面积和直接经济损失为评估指标,在对各项指标进行分级的基础上,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建立了以县域为单位的台风灾害综合灾损指标,对所选取市县的台风灾害损失情况进行了分级评估分析。结果表明,所选取的指标能够快速实现不同台风灾害、不同市县间的台风灾害严重程度的对比分析,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灾害等级分布结果显示,东南沿海市县为台风灾害多发区,浙江省、广东省和福建省的各市县为严重灾害(特大型、大型灾害)的易发区;8月、9月为严重灾害的多发时间。以不同登陆地点、不同影响范围的1210号“达维”台风和1513号“苏迪罗”台风为例,对灾情评估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